能吃苦自然是件好事,但如果把能吃苦当成一种骄傲,或许也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原因很简单,当一味强调吃苦蛮干,那么就不会动脑筋去做事情。事实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光靠吃苦就能解决的,比吃苦更为重要的是开放的思想、实干加巧干。
和一些退伍老兵聊天,谈到立足社会自身所具备的优势时,几个人都说,自己能吃苦,能吃苦是自己最大的优势。初听似乎没什么,老兵们在部队大熔炉里千锤百炼,能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干别人不愿干的事,这自然是优势所在。可仔细一想,又有些问题。
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过分放大了吃苦的作用,问题是把解决问题的全部方法都寄托在能吃苦上,问题是除了吃苦之外难道就找不出其他的优势?
我们素来能吃苦,因为吃苦已经成为我们的基因之一。从祖辈、父辈一直到我们身上,无论时间怎么变迁,能吃苦这件事始终烙印在我们身上。而且,不仅仅是基因传承,还包括文化和宣传和社会共识,在整体的文化氛围上,一个能吃苦的人是会受到赞誉的,一个不能吃苦的人往往会成为受批评的对象。
如果一个人能吃苦,但却郁郁不得志,甚至生活都过得一地鸡毛,周围对他的评价也是宽容的,甚至还会加上一句,好在能吃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吃苦,却发家致了富,那么绝对会受到挞伐,人们会说,你看他赚钱就是钻了空子,耍了手段。
我们自然要明白奋斗的意义,吃苦作为奋斗的底座,放在任何时期都有现实价值。但如果过分放大和过分强调吃苦的作用,那么对社会的进步也是有害无益。我们要清醒看到,一方面懒人也在悄悄改变世界,贡献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过分强调吃苦,则降低对美好生活的感受,人生在苦里行走,意义又何在呢?
我的父母,从小到老,可谓是尝尽人间辛酸,吃尽各种苦头,付出全部努力,只为勉力养家,生存下来。当然,在那个年代,如果不吃苦,就无法生存,家庭也无法支撑。但也就是无限度地吃苦付出,结果到老了,才发现不会跳舞、不会打牌、不会娱乐,生活中没有任何乐趣可言。
吃了苦中苦,也没能成为人上人,甚至也过不上理想的生活。所以,吃苦并不是成事的保证。而真正要成事,还得“善于吃苦”,知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发力,怎么用劲,怎么休息和调整。
同时一边体验生活,一边享受生活,一边让自己松弛下来,慢下来,这样张弛有度,吃苦才会更有价值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