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出现了,身边的人现在都开始求稳了。
简而言之考研、考编、考公的人数暴增,这要放在十年前,简直不敢想象。
所以对过去十年的变化感受特别明显。我是2012年开始正式当打工人,之前自己创业小打小闹那就不算了。
1 十年前的广州
2012年在广州,认识一批销售,其中有个做销售咨询的,记得应该是“精锐教育”的姐姐,年薪基本年年接近百万,当时公司的老总要提拔她,她说啥不干,就埋头做咨询。
当时她前前后后一口气按揭贷款在广州市区买了五六套新房和二手房,3累计小一千平方米是有的,那个时候的房价一平米也就是她一个月工资的零头。如果到现在她没有大折腾的话,就凭她这市区的五六套房,下半生衣食无忧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精锐教育”早就辉煌不在,最近关于这家公司的新闻还是关于家长退款无门的投诉。
而且像现在这种造福神话,基本很难再现了。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绍过,当时在广州一切都是唯赚钱英雄论,谁能赚钱谁英雄。至于什么公务员、编制之类的,都不在大家当时的考虑之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疫情短短三年时间,教会了很多人,也教会很多人“做人”。
2 父母的金玉良言
疫情期间关张的店铺,每月定期支付的房贷车贷房租,让人突然意识到原来稳定是那么重要,原来公务员和编制是那么吃香。现在才发现当初父母的教诲那真真是金玉良言。
虽然“先赚它一个小目标”的王首富说过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但那毕竟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而当下最稀缺的就是像当初一样无所不在的机会。
现在回看从2002年到2016年是发展最快速的时间,不过我这个年龄段是没有赶上,我2013年研究生才毕业,毕业的前两年几乎没有什么资金的原始积累,真正开始存钱也是2016年开始,一年以后海口的房价就开始翻倍直线上涨。
早毕业早工作的70后的哥哥姐姐们,只要不是大折腾,拿手里的钱趁早的买房,不管是全款还是贷款,一般都能给孩子攒下不错的家底。
过去的十年,只要城市没选错,买房是最好的投资,没有之一。
虽然体制内稳定,但也有自己的挑战。
3 每人都有各自的难
前两天一个医院的朋友跟我聊天,他说他待不住了,职称升不上,学历提不了,职务任不了,工作压力大,他想辞职了,但是又非常的焦虑,私信我问个人意见。
感谢他的信任,辞职换工作无非是从体制内换到体制外,或者再转换到另外的体制身份。
同体制内如果换岗依然没有大变化,那确实意义不大。
如果换岗能带来收入的倍增,那倒是确实可以一试。但过去三年疫情之下的种种现象,我也是劝他三思。
我的个人建议是不如出去读个书,提升下学历,换下环境。最后他听没听我没有关注了,不过同样的问题不仅发生在他的身上,很多医疗和教育行业的朋友都会面对。
很多人都在出去读书,所以我们就会有一种错觉,感觉“知识就是力量,学历改变命运”。
如果搁以前互联网不发达、高学历人才不多,这么说确实没问题。
但现在知识不再是力量了,如何看待知识并灵活地运用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
而这些是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都不曾教于我们的,这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
朋友圈里有个努力卖货的小妹妹,家庭资产也是大几千万了,自己在医院工作,她的副业怎么样我不知道,但她说的话我觉得特实在。
话糙理不糙。
学历能够决定的仅仅是我们的下限,下限之上的很多事情就不是我们能决定得了。
再有一个,学历不过是底层的“保命丹”,中层的“敲门砖”,高层的“粉刷间”。
人家姑娘说的没错,除非你财富多到可以搞家族信托了,否则大家都是打工人,别觉得一切天下太平衣食无忧了。
一场变故,一场疾病,可能就会让你的财富清零。(这么说不是为了卖保险,后面也没广告)
早意识到的就早做准备。
而且最近联系我一些出国的朋友,开始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情况就是希望能出去读书或者交流的时候,要么最好是能拿奖学金,最好全奖,要么最好能找到一份工作。
像以前那样只要出去不用管财务的状态也是相对以前少了。
没有入编的跟我沟通怎么样最快最省事的入编,考研的也在咨询怎么样最快的拿到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
种种迹象表明,接受或不接受,一场“稳字当先”内卷的大幕已经徐徐的拉开。
作者:酱油哥张夫子 公众号:酱油哥张夫子
- 微信:3083118361
- 公众号:科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