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线的故事VS赚钱的故事

创业来源:公众号苏允楼1,656阅读模式

关于米线的故事,流传着很多版本,但关于米线的发源地,所有的共识都指向了云南,尤其是过桥米线,几乎已经成为了风靡全国的一种小吃。

风靡到什么程度呢?

风靡到已经产生了商业价值,无论你什么时候去百度上搜索,都能看到加盟相关的竞价广告,这就是价值的体现。

米线的故事VS赚钱的故事

但实际上,当你亲身去过云南,亲口尝过云南本地人做的米线,就会发现口味相去甚远,吃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几年前,楼主曾在西安某城中村吃过一次所谓的“过桥米线”,当时唯一的感觉就是“非常麻,非常辣”,自此以后,天然就以为所有的米线都是这个样子的。

直到前段时间,亲自吃过一次本地人做的米线,才推翻了之前留下的印象。

先说吃法:

上来先是大碗,有多大呢,类似陕西大碗面的那种碗。

然后选择吃什么肉,传统的鸡鸭牛羊肉都是卤的现成的,可以自己选择加那些肉,加多少钱的。

肉放好之后,会加大半碗提前熬好的鸡汤。

到这一步基本就没店家什么事了,剩下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助的,包括辅料、配菜及主食米线都是自己按量取食,当然,配菜和主食都已经是提前煮好的。

反正就这一碗汤,喜欢什么口味自己调,能吃多少吃多少,管饱不限量。

看的出来,本地人完全是将米线当做家常饭食去经营的,类似于北方人从小吃面条,南方人从小吃米饭一样,已经融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了。

只不过,当这个生活习惯传到全国各地的时候,演化成了一种为商业服务的特色小吃,版本也各有不同。

其中比较典型的除了大家平时看到的之外,还有另一个版本,状元米线。

可能在米线这个门类中,状元米线这个分支并不怎么热门,但不热门并不代表不赚钱,关键点还在于“定位”的选择。

传统意义上来讲,米线是面对所有用户的一种特色小吃,但状元米线的定位却硬生生将这个门槛抬到了很多人消费不起的水平。

什么样的水平呢?一碗188的水平,云南本地就有这么一家,不仅赚钱,名声还特别响。

楼主没有去体验过,但从本地人口中了解过一点,主要消费群体分两类,一种是尝鲜的人,另一种是考试的人。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基本都是不缺钱的主,尤其云南还是个旅游大省,最不缺的就是尝鲜的人,后者嘛,我们想想也能明白,和网友考试前让妈妈煮碗面,放一根肠两颗蛋(100分)同样的道理,求的就是一个好的寓意和心理安慰。

这就是状元米线定位的高明之处。

商家卖的是米线吗?是米线,但又不完全是米线,因为在这里,米线产生了附加价值,对人有重大心理提振作用的附加价值,而多出来的那部分钱就是在为这些附加价值买单。

就跟生意人信风水,底层民众求神拜佛一样,明知意义不大,但还是会坚定的去做,许下一堆美好的愿望并捐助不菲的香油钱,为什么,不还是为了一个心理安慰吗?

反过来理解,当你将自己代入进去,扮演成一个安慰众生的角色的时候,就会看的非常清楚,这不仅是一门生意,还是一门非常暴利的生意。

  • 微信:3083118361
  • weinxin
  • 公众号:科牛
  • weinxin
  • 版权声明 本文源自 公众号苏允楼, 整理 发表于 2021年1月23日 15:43:29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您有版权权益方面的问题,请及时联系我方处理!
打工,真的很耽误发财 创业

打工,真的很耽误发财

我曾经和许多人一样,每天按时上班,按月领工资。 这种生活看似稳定,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束缚。 打工让我感到自己像是被固定在了一个框架里,无法动弹。 打工者追求的是一种确定性,我们喜欢按小时或按月获得报酬。...
后悔没早知道赚钱的本质 创业

后悔没早知道赚钱的本质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赚钱道理。 其实,古人早就把这些道理总结得非常清楚了。 就像《盐铁论》里说的:“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局势,不在力耕。 这句话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要想变得富有,关键不在...
赚大钱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 创业

赚大钱需要解决的第一件事

跨越阶级可能机会渺小,但超越身边人真的不难,一个人要想翻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心态调好,心急心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破坏掉自己的心境。 一件可持续给你带来收入的事业一定是要长远布局的,短期收盘的生意,尽...
穷人发财,一定不要打工 创业

穷人发财,一定不要打工

我之前工作是做展厅设计的,加班最晚的一次是到凌晨四点才回家。 做设计的,应该深有体会,甲方一句话,你就要熬死自己。 当时公司是在一个老楼里面,天花板破破烂烂,突然有一只老鼠掉在我身上,我也只是很淡定的...
评论  0  访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