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摆摊的人变多了。
商场门口原本只有一个烤肠摊,今年开始陆续的有卖哈密瓜、卖首饰、卖榴莲的摊,烤肠摊也多了两个。
因为淄博烧烤的爆火,导致了部分地区地摊经济的重启,比如深圳鼓励固定区域允许摆摊,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去摆摊。
地摊经济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好处是比较大的。
既解决了部分人的就业岗位,又带动了当地的一些消费,是一个双赢的政策。
但是对于摆摊的人来说,地摊解禁未必是好事情,部分行业正是因为有着准入门槛,所以导致行业里面的人可以获得一些高收益。
大家在一些短视频上可以看到一些炒粉的老板一边炒粉,一边跑躲避城管,看着非常的有意思,我还真在现实当中看到了真实版。
我家小区附近有个广场就有个卖炒粉的小哥,白天有着自己的主业工作,晚上7点钟出摊,摆到凌晨。
有时候城管来巡逻,影响到出摊,生意做着做着看到城管来了马上跑,那一天收入可能是0。
但是这位小哥总体收入还是过得去的,好的时候营收可以做到700一晚,加上主业的收入,小哥说平均每个月有个1.5-1.8w左右的收入。
原本在城管的管理下,需要承担摊位被没收和罚款的风险,会把一部分风险厌恶者阻隔在外。
但是一旦默认允许了以后,就会有大量的人涌入进来,首先冲击的就是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摆摊方式,比如烤香肠。
摆摊主要依赖的是人流量,如果只有你一家摆摊,可能收益足够支持生活。
但是一旦你的摊位附近同时有好几个同行,卖类似的东西,难免会开始搞一些价格战,分流走一部分的客户,竞争到最后大家都没钱赚。
摆摊、送外卖、开滴滴这一类的活因为正反馈比较强,按单结算,马上可以看到钱,所以吸引很多年轻人加入。
但是长远来说是很难有大的提升,属于天花板低的行业,同时门槛也并不高。
虽然正反馈比较快,但是没有什么意义,作为一种探索体验或者是过渡是可以的,但是作为长期生存来说是不划算的。
主要原因在于反脆弱能力不强:天气不好、同行增加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短期的赚钱不代表可以长期的赚下去,送外卖刚开始的时候10元一单,慢慢的变成5元一单,到现在3元一单。
但是这几年也没有积累出来什么优势能力,存款也没有积累到足够做什么事情,所以也不敢轻易的切换其他行业。
职业发展前几年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习惯了短平快的赚钱模式以后,可能会摧毁掉赚长线钱的耐心。
就像投资人张潇雨说的:『反复的赚小钱,可能损坏你赚大钱的心力。拼起来的局部最优解并不是全局的最优解』
赚大钱通常来说是需要耐心等待的,大多数的时间都在等待机会。
所以年轻人在有的选的情况下,一定不要全职摆摊。
公众号:王老白的滚雪球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