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企业的质量制度首先是质量体制,其次才是规章制度。虽然位于“其次”,但依然需要“建设”。成文的规章制度就是各种质量文件,质量文件不能繁琐,但要“够用”。目前一些企业纷纷制定诸如质量基本法之类的质量文件,与质量手册形成重叠重复,是否可行,还需要观察。
企业的质量制度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质量体制,二是成文的正式的质量规章制度,三是不成文的非正式的质量制度。按ISO 9000的要求,质量体制需要用质量手册来规范,用“白纸黑字”确定下来。例如必须明确规定质量由谁负责、谁负哪些责任等等。非正式的质量制度,如质量习惯、质量传统、质量作风之类,要以不能违背成文的正式的规章制度为准。如果有所违背,就要用成文的正式的规章制度加以制止或进行改变。因此,企业的质量制度建设,成文的正式的规章制度建设处于中心地位。事实上,引进和推行ISO 9000,往往就是从编制质量手册入手的。
我们知道,ISO 9000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企业必须形成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指出,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之一就是文件,文件的形成“应是一项增值的活动。”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使用的文件类型就有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指南、程序,作业指导书和质量记录等等。为何要形成文件化呢?ISO 9000要求企业的质量管理规范化、法制化、计划化,而没有文件化,前“三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广义地说,诸如质量手册、质量计划、规范、指南、程序,作业指导书等等,就是有关质量的规章制度(质量记录、图样之类或许可以除外)。企业的质量规章制度建设,就是要制定并认真实施这些质量文件。
质量文件是企业成文的正式的规章制度。如果一个企业的质量文件符合ISO 9000规定的要求,这些质量文件实际上也就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质量文化,传递企业质量文化的信息。首先,质量手册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企业质量意识的集中体现。虽然质量手册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可能与企业在实际中贯彻执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存在差异,但外来人员却首先是通过查看质量手册来把握企业的质量方针的,并且通过这样的质量方针来了解企业的质量意识的。其次,质量手册规定的质量体制,是企业质量制度的核心。企业的组织机构图、各级各类人员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的质量职责和权限、质量沟通渠道和沟通要求等等,阐明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制。虽然实际上可能出现若干不符合的地方,但外来者却很容易通过文件与实际情况的对照来发现问题。再次,相关的质量文件形成了企业的质量规章制度,成为企业质量制度文化的主体。事实上,这也是企业质量文件的主体部分,包括了各种规范、指南、办法、条例、规定、纪律要求、制度、程序、作业指导书、操作要领等等。质量规章制度可以是临时性的,但大多却都需要长期贯彻执行的。即使是临时性的规章制度,由于其具有的强制性要求,也能对员工的质量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最后,相关的质量文件又是质量形象文化建设的规范或指南。企业的质量形象文化建设不是盲目的,而应当有相应的质量文件给予规范和引导。质量设施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质量文化氛围应当怎样去构建,产品与服务质量形象和企业质量形象怎样去建立、维护和保持,都需要相关的质量文件加以规范,否则就会造成各行其是,甚至陷入混乱。
显然,从质量文件建设的角度来看,质量规章制度不是一个两个质量文件就能包容的,甚至也不是ISO 9000规定必须具备的几类质量文件所能包容的。如果说质量手册是企业质量制度文化的“基本法”,那么就需要有相应的质量文件体系来保证这个“基本法”的贯彻实施。在质量文化建设中,企业应当高度重视质量规章制度的建设,通过质量规章制度去规范和引导企业的质量文化建设。
公众号:重庆乱弹
- 微信:3083118361
- 公众号:科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