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最近的一点小思考,思考的起源来自于最近发生的一件小事:
我在做完盖洛普优势测评后,找了一个教练做咨询,帮我进一步理解我的优势才干、更好地发挥优势,在前段时间的交谈里,她两次惊讶地表示我竟然是MBTI里的infp。
大家都知道,i人是偏内向、社恐的,我很多要好的朋友,甚至是第一次见面的朋友,在他们看来,我不社恐、也不内向。
我之前的理解是,这是我自己的一种“保护色”,或者是那个场景下的那个身份需要我不社恐、不内向,比如工作里,很多时候是需要与人对接的,尤其是办线下活动的时候,需要面向几百上千人,这种情况它是不允许我社恐的,我需要对我工作中的身份负责。
后面我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察觉到,那时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本我,它就是我在某一特定场景、某一特定身份下塑造出来的“我”。
原本我觉得这有点“表里不如一”,似乎又被道德感绑架了,觉得这样挺不好的,但我又转念一想,我塑造出来的“我”也是我,只是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状态,他们都是我的一部分、一瞬间,他们的真诚、谦虚、积极是可以“表里如一”的。
之所以我有时候需要“表里不如一”,让自己从i人切换到e人、从消极切换到积极、从胆怯切换到自信,是因为我需要勇气和能量,在特定场景下,我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比真正的我强一些的“狠角色”。
你看我的发心,只是借助那个“角色”让自己表现得更好一些,既然是这样的话,我接受这种“表里不如一”,我想这和吸引力法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又联想到工作里接触到的一些创业者,包括抖音上的商业博主天花板海参哥,他们都曾分享过类似的感受,海参哥曾说,他私下里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在抖音上看起来咋咋呼呼的,是因为直播需要情绪,有情绪才会有流量和停留。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有钱人都有多个“角色”,他们个个都是来回切换自如的“好演员”。
“演员”在这里丝毫没有贬义的意思,我把它当作汲取能量的一种方式,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也非常适用,每当你做一件事不敢上但又很想要这个机会时,不妨把自己当成一个“演员”,鼓起勇气先上场,拙劣地模仿着演上一场!
通过日积月累的刻意练习,我们会找到合适的“角色”(定位),再搭配日渐熟练的“演技”(潜能),我们会成为一个“好演员”。
或者,那时的我们已经不需要“演”了,我们已经成为了那些我们想要成为的“角色”。
公众号:胜前在路上
- 微信:3083118361
- 公众号:科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