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评判,科学与人文的区别是因为前者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而后者研究的对象是社会。要我说这个标准不完全对,科学与人文的区别不在于对象的差异上,而在于对「极限未知」这一“黑箱“的处理上。
如果把那些难以了解、难于攻克的极限性未知事件视为一个“黑箱”。科学与人文在面对“黑箱”时各自采取的态度和姿势才会显现,其细微的差别才会显露。
有人(部分理科和技术人员)误以为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自然科学定理和规律,就似乎拥有了可以优越乃至傲视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的人士。其实这是一种纯粹自我良好的愚见。
在笔者看来,对问题的理解和解读若是仅在黑箱之外,即使学的是所谓的“硬科学”,是所谓的科学技术人员,和那些从事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和从业者也没多大区别。大家都是半斤八两的“半吊子“。
为啥要这样说呢?
因为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真正区别就在于,前者光靠懂点普遍性的大面上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自然科学真正要求的是进入黑箱,把整个黑箱的内容彻底翻个底朝天。以一种解剖式的的手法和大无畏探究到底的精神,把黑箱完完全全地砸碎。
这对于大多数所谓的自我感觉良好的、理工科技术性人才来说,才是一道大多数人都未能跨过的门槛。他们受到的仅仅是普遍性的基础性原理的教育,从未真正的接近乃至主动尝试去往黑箱里面看看,揭示一下黑箱的内部。这些人其实学到最后就是止步于在黑箱外面晃荡,然后觉得自己似乎比其他人尤其是人文领域的人多掌握和理解了几个公式和定理就感觉智力上高人一等了。事实上,他们这是一种自我良好的错觉。
对于人文社科来说,他们的研究进路其实也是到了黑箱就停止了。倒不是他们不想揭露黑箱的内部,而是以人文社会学科这些纯思想性质的质料为工具,它就根本进不了“黑箱“。所以研究进路到了黑箱之后,这些思想一般就会停止,而把“黑箱”视为一种普遍性的真理,不再进行继续往内的探究。这时候黑箱就会被这些人文领域的思想家和研究者们重新换上一个名字,比如叫什么“道”,“上帝”,“真主”,“自然法则”,“天命”等等这一系列类似的名称。对于沿着人文社会学科前进的人来说,黑箱就是他们的终极,不仅仅是研究道路上的“研究终极“,更是思想上的“真理终极”。
如果,我们不对自然和社会学科进行这样的区别,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多数人都处于黑箱之外。自然科学领域的工作者和社会学科领域的工作者,都是尚未登堂入室的家伙。
正是因为黑箱作为门槛,可以真正地区分到底哪些是水货,哪些是一般货,哪些是稀有货。而在现实中,在各个工作和研究领域中,我们发现真正的明白人(即那些能提供更多细节的人,尤其是能提供黑箱内部细节之人)是非常之稀缺的。很多岗位和职务上的人,本应该是掌握了部分黑箱内部秘密之人,结果一接触、一亮相、一实战,却发现依然是尚离黑箱很远甚至都不知黑箱在何方向的“外行之人”。
这些人一多,大家才觉得这个世界是由各种“草台班子”构成的。
为何人会有“草台班子”这样的感慨?
只能是你在逐步靠近黑箱或者已经接近了黑箱,试图往黑箱内部一窥究竟的关键时刻,一个需要某种思想和高人点拨和助力你一下的时候,你发现自己的身边和领域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物(先姑且不说你能不能接近这样的人,关键是有还是没有,有多少的问题)。
一种悬而未决的“黑箱”之存在,没有打击掉你的一路走来的顽强意志。反而是对自己身边和领域的现状的深度了解彻底摧毁了你的热情。于是你感叹“草台班子”遍地。
坦白说,当你有了这样的感慨,不代表你已经发生了飞跃和质变。而仅代表你处于一种可进可退的临界态。很多时候,人生的差距和命运的走向,就是在这样的时刻产生的影响。
这样一种顿悟的时刻,充其量代表你已经深刻理解了“祛魅”的含义。此时的你,需要准备的是迎接一种新的改变。但要不要前进,全取决于你此时的意志和对祛魅之后的理解。
何为祛魅之后的理解,就是在你了解了“草台班子”的现状后,你要怎么做?
是自己单枪匹马继续杀入黑箱内部,找到一些答案;还是就此止步,随波逐流,反正大家都是草台水平,谁也不用说谁。
很多时候,进入黑箱,我们依靠不了任何人,因为越往里走,我们会发现能够给我们建议和引导的人越少,越往深入越只能依靠我们自己。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感受,都是如此。越往里,越只能靠自己。
如果我们仅仅是止步于黑箱之外,坦白说学什么领域区别根本不大。因为学到底大家不过都是“半瓶子醋”。黑箱才是决定人与人区别的关键,没破黑箱无区别。
Sora(注:即用AI直接生产视频。之前仅是人与AI之间进行文字对话。现在AI技术可以像一个没有情感的人类一样,直接利用机器自身的仿人类神经的数字神经网络直接造视频出来。与人自己拍摄的这些视频相比,以假乱真,相差无几。)是最近火起来的科技概念,这个技术的基础原理其实很简单,在注释里已经说完了就是用数字神经网络(模拟的人的神经系统。当然人的神经系统比计算机模拟的系统要更复杂得多)来生成视频——像人在自己的脑子里琢磨视频一样。
但是,这个技术可是完全掌握在美G技术公司的手里的。在关键的算法技术上人家没有给出任何的公开性解释。所谓的“开源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
笔者引用这一事例的目的就是想说,在大的普遍性意义上,所谓的业内人士完全可以以一种教学性的态度给外行和大众对此技术概念做一下科普。我们每个人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样的基础原理。但是如果就到这个程度,我们充其量也不过是看到了Sora这一对未来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技术本体的黑箱。
大众乃至中国该领域的业内人士,其真正的位置其实是处在黑箱之外的——距离黑箱可能有的远,有的近。但是并没多少人是真正的进入了黑箱内部,或者对黑箱内部有足够清晰的理解。
这是什么?这就是技术代差。
我们理解了Sora的基础技术和原理,就真的代表我们理解了Sora吗?就代表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Sora了吗?
不用笔者多说,都是否定的。这个技术的门槛不是因为大家对表层的理解就可以弥补的。要是这样容易的话,美帝对我们高端芯片的封锁早就突破了。
不光科学技术领域体现的是这样的逻辑,抛开自然科学不谈,单看社会领域,我们依然可以发展这样的现象。
你去人家店里学烧烤,学了半天,你以为你需要留心和学习的仅仅是那些表面上的内容和技巧吗?
不,绝对不是。你需要耐心体会和最终掌握的其实可能不过就是一两个所谓的独家秘技和秘诀。可能就是这些高人的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操作——在烧烤之前,用西红柿嚼成的汁把肉全部腌制一遍。所以人家烤出来的肉串就嫩且不糊。
真相就是这样简单。但是掌握真相的过程,可能需要你付出很多,包括耐心和韧性。
而且这些事后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被高人秘而不宣,并且被打散隐藏在现实操作的很多经验里。经验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内容。
高人的经验,就好似自然科学黑箱里的秘密,同样是隐秘而不轻易示人的。学习学的就是这个。
如果你不信,笔者就再举一个例子给你,你甚至可以亲自去尝试一下。
为啥同样都开麻辣烫的店铺,有的店做得就好吃,有的店就不行?
原材料都是一样的东西,怎么差距就这么大。你也会发现,其实大家的差异在那锅高汤的熬制上。不同的店秘诀不同。
其实有一种最大秘诀是,好的高汤的熬制除了那些基础性的材料之外,人家会特别放入一些牛奶。牛奶一放入,熬起来就会有奶香味,涮菜被熬煮出来的味道就特别好。
不要觉得笔者说的这些你早就知道,你知道个屁!
笔者所说的真是腌肉的秘密和做麻辣烫的技巧吗?
笔者说的是黑箱的问题,是如何进入黑箱的问题,是如何调整心态早日把困于你的心的魅惑祛除的问题。
手段是什么,是自学加上意识。是注意对高人经验的体悟和积累。是要有一双敏感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不耻下问的心态。是要一颗善良且进取的菩提心。
为何佛教里会有密宗以及诸多对密宗的神秘性的形容和理解,包括诸多误解和正解?密宗有所谓的秘术的宣传其实就是人为设置了一个“黑箱“。有这个黑箱存在,就会吸引人去探究这个黑箱及其内部。
于是,掌握了黑箱内部秘密的人就可以由此获得一部分好处。这就是“信息差”。
当然这又涉及到另外一个深刻的问题:祛魅与复魅的关系。黑箱里到底有什么,了解的人一清二楚,但是他最终获得了这样一个绝密信息的付出和所得之间,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或物超所值,或物低所值呢?这就有很多的区别了。这里面也是高人和凡人的区别所在。
“化繁为简”,这是祛魅,体现的是智慧;“化简为繁”,这是复魅,反映的是商业。
很多人都具有“化繁为简”的能力,但是当他们把问题“化繁为简”(看清真相)之后,即掌握了黑箱的秘密后,他们并不会打开黑箱并公示。他们的习惯操作是继续维持黑箱。其目的是搞商业化,把黑箱的内容再“化简为繁”(制造假象),继续维持其神秘性。因为只有这样操作,才能迷惑众人。提高贩卖了解黑箱内部之方法的价值。
因为大多人很容易被复杂的描述和套路打动,越是神秘花哨的东西,越吸引他们。思想上,技术上,内容上,技巧上,经验上,这样的逻辑比比皆是。
这世间不是高人多,真理多,实乃是套路太多,花样太多。毕竟真情实意竹篮水,自古套路得人心。
书到此处,不禁叫人想起小说《遥远的救世主》(2007年改编为电视剧《天道》)里高人丁元英的自嘲诗(注:该诗名《卜算子·自嘲》乃一位清朝无名人氏所作):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
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
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
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哪有那么多的高人呐,以前不过是“后山人“,偶然做了回“前堂客”罢了。纵有轻狂纵横时,也有陷入困境时。此时也只能自我安慰,老天之不公,命运之无常。
如果理解到了这个境界,我们对“高人”也就祛魅了。因为有时,做到对事祛魅还算容易还是次要,做到对人祛魅则更艰难。
只要功夫到位了,意志到位了,黑箱终会被打开的。因为这世上,抛开那些只要少部分绝对的天才才能理解的真理外。大多数黑箱的秘密,没有那么神奇。打开它们的钥匙就是一个专心加上点耐心再加上点恒心。假以时日,定会重见天日的。
说明:
原本是想写Sora视频生成技术的基本原理的,但后来想了想,笔者无论如何理解了基础原理,和大家说的明白,也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依然在黑箱之外(根本不懂核心技术)。自己觉得的明白,不过是浮皮潦草地自以为是。其实还是不懂。
由此表面明白和真正掌握之间的鸿沟,笔者产生了关于“黑箱”的意念,以及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区别的想法。黑箱就似每个人心头上的那些一直想彻底明白的“魅”(人或事),于是又串联上了“祛魅”的含义,再结合最近“草台班子”的大众感慨,最终呓语出了这篇内容。书写看似零零散散的意识流,但核心主线一直没断。大家读来必会有所体会。如果没有,那说明读者本身是高人,是笔者自己草台了。哈哈!
公众号:加一减三
- 微信:3083118361
- 公众号:科牛
评论